“弱鸟可望先飞,至贫可能先富。”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,首次提出这一论断。
20多年后,在株洲,越来越多的“弱鸟”,实现“先飞”“先富”。4年,13.75万人脱贫,住上新房子,鼓起钱袋子,过上好日子。
提振“精气神”,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。今年,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“贫困户脱贫之星”评选,市本级财政安排500万元作为发展资金,用于奖励5000名“脱贫之星”。
在田间地头,在产业基地,贫困户动起来了,点亮了脱贫的星星之火。
只要肯努力,地里刨出金
脱贫攻坚,关键要让贫困户动起来、干起来,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。
在茶陵县思聪街道茶冲村,邓晚文因为一次意外,导致腰部以下失去知觉。妻子跑了,父母老了,孩子年幼,家里欠债20多万元。轮椅上的邓晚文,一度心灰意冷。
与其躺在床上享受帮扶政策,不如撑着助行器发展产业!邓晚文心想,自己刚到而立之年,正是干事创业的大好年华。于是,他决定利用茶冲村山高林密、生态环境好的特点,借来两万元发展林下养鸡。
技术不成熟,他买来书籍学习,从研究鸡粪开始摸索;行动不方便,他买来二手三轮车,改造后实现双手操控……他比常人付出更多努力,养鸡养牛又养鱼,一年收入有三四万元,不仅成功脱贫,还被评为一季度全市五星级特色产业致富之星。
“不抱怨,满怀希望;不颓废,勇往直前。”贫困户换一副“精气神”,生活就换一番景象。
天道酬勤,更要循天分而动,找准适合的路径。
在炎陵县中村瑶族乡平乐村,老实巴交的朱圣洪,曾经把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耗在山里,砍伐树木,换取收入。周而复始,生活并没有太大起色。
他家的土坯房,传了好几代,墙体的裂缝能塞进拳头,母亲和二弟2008年过世,妻子和三弟均有智力残疾,女儿患内风湿,一家人每年光治病就要花两三万块钱。
是黄桃改变了这一家人的命运——一位表亲种黄桃,一棵树上的黄桃卖了1800元。朱圣洪决定有样学样。
从亲戚家“讨”来黄桃树苗,在产业扶持政策中领来黄桃树苗,朱圣洪一把锄头、一个水壶,起早贪黑开垦自家山林,陆陆续续种下300多株黄桃苗。如今,每年仅卖黄桃一项的收入就超过10万元。
发展特色产业,成为更多贫困家庭的选择。有的人养蜂,酿出甜蜜事业,走向甜蜜生活;有的人养黑山羊,铃儿响丁当,唱响田园牧歌;有的人种果树,摇曳的树枝挂满致富金果……
有了心气,对了路子,在贫瘠的土地上“造血”,不等不靠的贫困户,在脱贫路上快人一步。
打开“技能包”,春上柳梢头
苦干蛮干,事倍功半;掌握一技之长,一人就业、全家脱贫。
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,由于年龄偏大、技能偏低,很多贫困劳动力自主就业困难重重。
在醴陵市沩山镇新东堡村,张飞连的母亲瘫痪在床,两个小孩正在读书,自己因为一场车祸导致肢体四级残疾,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。困境中,帮扶干部牵线搭桥。醴陵市湘成陶瓷制造公司接纳了他,其妻李红安则被安排在上釉流水线。
对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,夫妻俩倍加珍惜,每天安顿好母亲,提前十几分钟到岗,主动给车间打扫卫生。下了班,他们会帮着同事清理产品,把车间当成自己的家。
如今,两口子一年工资收入超过4万元,顺利摘掉“贫帽”。
扶贫要扶技,让贫困户掌握生存本领。
我市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,充分发挥企业、民办培训机构等社会资源优势,将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相结合,在全市择优选取一批培训机构,为全市有培训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开展免费技能培训。
在株洲县龙门镇李家村,李桂林曾外出务工,原本收入稳定。父母相继患上重病,弟弟又因婚姻不顺受刺激出现精神障碍,无奈之下,李桂林选择辞工回家照顾亲人。
家门口一家生产坛子菜的农副产品公司,成为李桂林的落脚点。他从最基础的种植技术学起,找来蔬菜种植加工类书籍认真学习,慢慢掌握了坛子菜生产加工的全部流程和技术要领。
现在,李桂林每年的工资收入有两三万元,不仅是工友眼里的“专家”,还成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副厂长,腰杆子挺得笔直。
项目到村、就业到户、技能到人,曾经“出不去、不稳定”的贫困劳动力,纷纷打开脱贫“技能包”,拥抱春风得意的美好生活。
脱贫摘了帽,活出新精彩
好的榜样,是最好的引导;好的楷模,是最好的说服。
如今,贫困户的生活好了,观念变了,有底气做到“再穷不能穷教育、再苦不能苦孩子”。
在株洲县龙潭镇水源村,46岁的向新国没有一技之长,建房加上供两个小孩读书,家里欠下几万元债务。
看着父母劳累,向新国的大女儿高中毕业后,曾提出要去外地打工,给家里减轻负担,向新国夫妇一致反对:决不能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。
向新国在村里散养山鸡,又购买母羊放养,从微薄的收入里挤出小孩的学费。2017年,村里把集体养殖的20多头牛转卖给向新国,通过金融扶贫政策申请免息小额贷款,他把养殖规模扩大,收入慢慢稳定。
现在,大女儿从职校毕业后,进入株洲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。这让向新国无比欣慰,他也被评为一季度全市“发展教育希望之星”。
哪里有脱贫榜样,哪里就有新气象。脱贫又摘帽,曾经的贫困户,今天的带头人。
在炎陵县下村乡坳头村,帮扶队请来的工程队给村文化广场安装水泥护栏,68岁的肖石香主动请缨,给施工队员烧水做饭。
肖石香的丈夫2015年因病去世,儿子邝金红在外务工,儿媳因为忍受不了贫穷回了河南娘家。这几年,村里种的黄桃年年丰收,肖石香每年卖黄桃能创收近两万元,顺利脱贫。
肖石香脱贫后,非常感恩,积极支持配合脱贫攻坚工作,还告诫家人和亲属多支持参与村里的公益事业,成为全市“感恩社会公德之星”。去年,工作队组织全村拆除老旧土坯房,她第一个站出来响应,主动拆除自家老房子,带动第一批16户村民完成拆房任务。在黄桃销售旺季,村里合作社人手不够,肖石香主动出力、忙前忙后。
破除“等靠要”,提起“精气神”,一大批自强自立、自我发展的贫困群众,在脱贫攻坚战中脱颖而出,写下人生的精彩篇章。
来源:株洲日报 作者:
上一篇:长株潭核心区打造“中国磁浮之都”
下一篇: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