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编者按】
我市大力发展产业、帮扶企业、实施项目攻坚,近年来,一大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、壮大,研发应用的新技术、新产品如雨后春笋,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。本报特策划推出“创新物语”系列报道,为企业创新发展加油,为“产业项目建设年”活动鼓劲。敬请关注。
中晟全肽公司的技术人员在对基因库产品进行日常核检。株洲日报记者 谭浩瀚 摄
株洲日报记者 任远
让中国能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肽类首创新药,这是陈磊和两位专家创立湖南中晟全肽生化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中晟全肽公司)的初心。
如果一切顺利,明年10月前,该公司的多肽全库构建工作将全部完成,它将成为全球首个多肽全库,填补国内外肽库构建技术的空白,为多肽药物筛选提供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。
为多肽药物研发开辟一条新路
提起多肽,很多人并不熟悉。
“按分子量分类,药物可分为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。”在中晟全肽公司的会议室里,该公司创始人之一的王珠银教授向记者介绍。
小分子药,顾名思义,分子量较小,出现时间最早,人们日常使用的药物大多属于该类药物。大分子药物,常见的如抗体,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肿瘤治疗手段之一,已成为新药研发领域的重点。
“多肽的分子量介于两者之间,这使得它既具有抗体药精准高效的优点,同时也显示出小分子药物快速渗透等特质。”王珠银介绍,糖尿病人使用的胰岛素,就是多肽药物的代表之一。
但多肽类药物的发展过程并不顺利。
新药研发,需要对成千上万甚至几百万个化合物进行筛选,从中找出有活性的化合物再进行深入的优化和研究。“这就好比要从几百万把钥匙中挑出一把,打开疾病这把‘锁’。”王珠银称,正因如此,化合物库就成为药物研发非常重要的基础。
小分子药物发展历程较长,已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小分子库,抗体可由生物体自行产生,而多肽类药物合成较为复杂,又没有专门的肽库,因此发展较为缓慢。
作为生物医药领域专家,王珠银一直有一个梦想:构建一个多肽库,为多肽类药物研发开辟一条全新的路径。
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
自199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完成病理学博士后研究后,王珠银先后在国内外多家生物科技公司任职,也因此结识了他现在的合作伙伴——李向群博士。从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毕业后,李向群在日本大阪大学、美国马里兰大学担任研究员,并进入被誉为医药界的“华为”——药明康德工作。
两位医药界的华人学者坐在一起时常常会讨论:有没有一种方法,能快速、高效建立多肽库。事实上,组成天然蛋白质的基本氨基酸有20种,将其自由组合来建肽库,耗时长,且价格高。
两人经反复研究,首创出一种多肽信息压缩技术。该技术以生物技术取代传统的化学合成技术来构建和生产三肽、四肽、五肽完全库,可极大降低多肽库的制造成本和生产周期,显著降低药物的筛选周期,加速多肽药物的研发进程。
很快,在天使投资人陈磊的注资下,两人决定将这一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,成立中晟全肽生化有限公司。
创业,就选株洲
2016年,王珠银第一次来到云龙示范区现代服务业总部园,就被这里绿树成荫、鸟语花香的环境深深吸引。他说:“环境清幽,舒适宜人,适合搞科研。创业,就选这里了。”厚待人才,云龙示范区给该公司包括王珠银等在内的3名专家,开出每人100万元的安家费。
自2017年公司成立以来,中晟全肽公司的肽库构建一直十分顺利。按目前速度预计,明年10月份前将完成多肽全库的构建,较原计划缩短一年时间。
“按照规划,后续我们还将在肽库的基础上,对多肽新药进行筛选,并开展多肽新药先导化合物的后续研发。”陈磊表示,他们还计划在株洲投资建设一个国内最优、华南最好的新药筛选和检测中心。
随着多肽库的建立,以及新药筛选和检测中心的落成,可以预见,株洲在新药研发领域的产业集聚能力将不断增强。株洲,或将成为下一个新药研发产业基地。
【创新者说】
陈磊:创新需要人才,我们希望政府能在高端人才招揽方面给予企业更多扶持与关怀。
来源:株洲日报 作者:
下一篇:返回列表